蜱和蜱传播疾病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www.zggylt.com/
一、蜱1、概述蜱(ticks)属于寄螨目、蜱亚目、蜱总科。蜱总科包括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世界已知约余种。蜱类种属繁多,它们不仅直接叮吸人和多种脊椎动物的血液,引起蜱瘫痪症,而且还是森林脑炎、苏格兰脑炎、powassan脑炎、根岸病毒脑炎、Kyasanur森林病、Crimean-Congo出血热、Omsk出血热、克罗拉多蜱热、内罗毕绵羊病、伊塞克湖热、落基山蜱媒斑疹伤寒、北亚蜱媒斑疹伤寒、北昆士兰蜱媒斑疹伤寒、非洲蜱媒斑疹伤寒、马赛热、阵发性立克次体病、Q热、欧利希体病、蜱媒回归热、莱姆病、巴贝西虫病、鼠疫、布氏菌病、野兔热等多种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因此,蜱类在医学和兽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2.形态成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躯体椭圆形,表皮革质。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mm,雌性硬蜱饱血后有的可达30mm。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锯齿状的定趾和动趾,用于切割宿主皮肤。口下板较发达,其腹面有纵列的逆齿,有穿刺与附着作用。须肢可见4节,末节有感受器,当吸血时须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气门1对,有气门板围绕,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或后外侧。足分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跗节末端有爪1对及爪垫1个。足跗节背缘近端部具有哈氏器,具嗅觉功能(图23-2)。(1)硬蜱:假头位于躯体前端,肛沟围绕在肛门之前;盾板颜色单一,无珐琅斑;无眼;无缘垛;雄蜱的盾板通常有明显的缘褶围绕;雄蜱腹面有7块几丁质板覆盖;各足基节无距或有1或2距;气门板圆形或卵圆形;须肢在第1、2节之间可动;性二态现象明显,尤其在口下板。(2)软蜱:假头位于躯体腹面前部,背面无几丁质的盾板;表皮革质,呈皱纹或颗粒状,也有的呈乳突状或结节状;颚体位于身体腹面前方,有时陷于头窝内,从背面不可见;颚基无孔区;须肢各节可自由活动;气门板位于足Ⅳ基节前外侧;性二态现象不明显。3.生活史蜱类的生活史分为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淡黄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适宜条件下卵经2~4周孵出幼虫。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若虫,若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成虫。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死亡。软蝉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10几年以至20年以上4.生态习性(1)分布与活动: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软蜱多于夜间活动。蜱的活动范围不大,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2)宿主和更换宿主的类型:蜱的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少数爬行类和极少的两栖类,其中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蜱在其生活史过程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完成整个生活史所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将蜱分为4种类型,即单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和多宿主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软蝉多为多宿主蜱。(3)吸血习性: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蝉幼虫吸血1次、各龄若虫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4)交配和产卵:蜱类的聚集和交配的行为靠分泌的信息素来进行,雌、雄性硬蜱和软蜱通过肛门排出聚集信息素,使蜱增加接触机会。硬蜱生只产一批卵,一般产卵数百至数千个;软蜱一生产数批卵,每批产卵连续数日,每批可产卵个5.重要传病种类(1)全沟硬蜱:其盾板为褐色,躯体背面有缘褶。全沟硬蜱生活于古北界温带的原始林区,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新疆、西藏等省区均有发现;国外见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波兰等国家。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森林脑炎和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2)嗜群血蜱:其颚体钝楔形,须肢后外角明显突出。嗜群血蜱多见于针阔混交林和沿河林,在我国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和新疆的林区;国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伊朗以及中欧、西欧一些国家。在我国,已证实本蝉能传播森林脑炎和北亚蜱媒斑疹伤寒。(3)草原革蜱:其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假头基矩形。草原革蝉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福建、云南(保山)等省区国外见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该蜱是我国北亚媒斑疹伤寒的重要传播媒介,还是驾巴贝西虫和马巴贝西虫的传播媒介。(4)亚东璃眼蜱:体型较大,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本蝉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和吉林等省区,国外见于蒙古和俄罗斯。该蜱是我国新疆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5)乳突钝缘蜱:躯体椭圆形,前端逐渐细窄,体缘圆钝,背面边缘有缘褶。本蜱在我国见于新疆和山西;国外分布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和印度等地,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该蜱是我国南疆蜱媒回归热的传播媒介,国外报道该蜱可感染并长期储存热立克次体。二、蜱传播疾病1.森林脑炎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又称东方蜱传脑炎,俄国春夏季脑炎。(1)病原学:森林脑炎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远东亚型是种嗜神经性病毒,耐低温,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2)流行病学及传播:森林脑炎流行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北部林区,在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春夏季,感染者多与森林作业有关,一般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中的野生啮齿类动物,林区的熊、野猪等均可成为本病传染源森林脑炎主要是通过蜱的叮咬而感染,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其次为森林革蜱、嗜群血蜱等。人群普遍对本病易感,但只少数人出现症状,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15d,大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1~2d达到高峰,出现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意识障碍和精神损害,脑膜刺激征和肌肉瘫痪。发热多在38℃以上,以弛张热为主,多持续5~10d。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痛、无力、食欲缺乏、面部、颈部潮红,部分重症患者有心肌炎表现,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等。脑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开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d,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瘫痪以发生于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为主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瘫痪一般经2~3周或以后逐渐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而出现肌肉萎缩,成为残疾。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4)诊断:诊断依据流行季节(春夏季5~7月)在疫区曾有蜱叮咬病史,或饮生奶史。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肌瘫痪;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和细胞数及蛋白质轻度增加;血清学检测补体结合、血凝抑制、ELISA试验阳性,或RT-PCR检查阳性(5)治疗: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包括全身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的处理。免疫疗法包括血清疗法、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干扰素、转移因子等也可酌情使用。(6)预防①加强个人防护,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②加强灭鼠灭蜱工作。③预防接种。每年3月份之前接种疫苗2.新疆出血热新疆出血热是我国重要的蜱媒疾病之一,国际上又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1)病原学:本病病原体为虫媒RNA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对脂溶剂、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等敏感。(2)流行病学及传播:本病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东、东南欧和亚洲的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本病流行季节为3~6月份,4~5月份为高峰。本病的传染源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如野鼠野兔等,主要传播途径是蜱叮咬,亚洲璃眼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3)临床表现:潜伏期2~10d。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痛、口渴、呕吐、面与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水肿、软鹏和颊黏膜出血点、上胸、腋下、背部有出血点和血斑、有鼻出血热程约1周。热退前后出现低血压休克、出血现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病程10~14d,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经过。(4)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包括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病毒分离以及血清学试验包括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5)治疗:新疆出血热的主要治疗方案以补血、补液和抗病毒为主。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利巴韦林对本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早期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6)预防:防蜱、灭蜱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另外做好个人防护、接种疫苗也是重要预防方法。3.莱姆病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病原学:本病的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疏松盘旋的左旋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活动活泼,在潮湿及低温情况下抵抗力强,对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2)流行病及传播:莱姆病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以北半球分布广泛。我国已有27个省(市、区)报道发现本病,18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东北林区、西北林区、内蒙古林区为主要流行区。本病每年有两个感染高峰即6月份和10月份。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种野生动物、鸟类及家畜均可为本病的动物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传播媒介是硬蜱,我国北方林区主要为全沟硬蜱,长江中下游优势蜱种为二棘血蜱。人群对莱姆病普遍易感。(3)临床表现:潜伏期3~32d,平均7d左右。临床症状可分3期。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第二期在发病后数周或数月,约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神经系统表现为实质性损害,以脑脊髓膜炎、脑炎、脑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多见,多数表现为神经系统广泛受累。心脏表现以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常见。第三期为感染后数周至2年,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以膝、肘、髖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4)诊断: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符合下列任何1条者均可诊断为莱姆病。①在流行区,慢性游走性红斑(单个红斑的直径必须至少为5cm,并应由医生检查确定)或抗包柔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②在非流行区,慢性游走性红斑及抗包柔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及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或抗体滴度≥1及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5)治疗:早期莱姆病采取口服抗生素治疗,常选用阿莫西林及多西环素。晚期莱姆病可使用头孢曲松。我国学者采取电针神经干治疗莱姆病神经损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6)预防:灭鼠防蜱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此外进行野外活动前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也是重要预防方法。4.Q热Q热是由贝氏科克斯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病原学:Q热病原体为贝氏科克斯体,属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族。菌体球杆状,无鞭毛,无荚膜,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2)流行病学及传播:本病分布全世界,我国吉林、四川、云南、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Q热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其次为野生啮齿类动物。动物间经蜱传播,人之间通过呼吸道、接触及消化道传播。(3)临床表现:潜伏期12~39d,起病急骤①发热。是本病的主指征。体温在2~4d升高到38~40℃,呈弛张热型。②头痛及肌肉痛。剧烈和持续性头痛常为本病特征。伴有腰部肌肉和腓肠肌痛。③肺炎。30%~80%患者有肺部病变。④肝炎。Q热患者肝脏受累较为常见⑤慢性Q热。Q热感染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有持续或反复发热,并发生多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严重合并症。(4)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往往很难明确Q热诊断,最后确诊有赖于血清学诊断和病原体分离。血清学诊断目前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或ELISA法。(5)治疗:Q热治疗多采用四环素族及氯霉素。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长期四环素与复方磺胺甲嗯唑或林可霉素联合应用被认为是治疗Q热性心内膜炎的成功方案。(6)预防:预防的方法包括加强非疫区的动物检疫,疫区患病动物的及时隔离治疗,相关人员应进行预防接种5.埃立克体病埃立克体病是新发现的由埃立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病原:埃立克体属于立克次体科,埃立克体属,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目前发现3种埃立克体引起发病,腺热埃立克体引起人腺热埃立克体病,查菲埃立克体引起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引起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2)流行病学及传播: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美国、亚洲、欧洲等发病地区和莱姆病的发病地区有重叠现象。我国新疆、内蒙古、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均有埃立克体病感染。本病的传染源是埃立克体病患者,白尾鹿犬、鼠是已经证实的自然界储存宿主,主要的传播媒介是蜱。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为高危人群。(3)临床表现:人腺热埃立克体病主要表现是低热、轻度头痛、肌痛和淋巴结大。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主要表现是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部分出现皮疹、神志不清、嗜睡、头面部神经麻痹、反射亢进、共济失调等。严重并发症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肾衰竭、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寒战、肌痛、头痛、神志不清、皮疹。严重并发症有中毒性体克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4)诊断:目前诊断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等作出诊断,病原的培养分离是诊断埃立克体病最可靠的依据。(5)治疗:主要使用四环素族抗生素。(6)预防:预防方法仍是防蜱、灭蜱,做好个人防护。6.蜱传回归热蜱传回归热是由回归热包柔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目前已被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1)病原学:本病病原体为包柔螺旋体,有5~10个疏而不规则的螺旋,运动活泼,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2)流行病学及传播: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局限地区,以热带、亚热带为著。我国见于新疆地区。春、夏季4~8月份为多。鼠类等啮齿动物既是传染源又是储存宿主患者亦可为传染源。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软蜱,主要是钝缘蜱。人类普遍易感,成年男性发病率较高。(3)临床表现:发病前,蜱叮咬部位呈紫红色中央隆起的炎症反应,痒,稍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2~15d,多为4~9d。继之急剧发病,恶寒战栗,体温很快升至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表现,继之一段无热期。首次发作期平均为3~4d,复发一般3~9次。(4)诊断: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有蜱叮咬,又有不规则间歇发热者,均应考虑有本病之可能确诊需要病原体检查,在血涂片中发现螺旋体。(5)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液降温。病原治疗首选药物为四环素。(6)预防:预防方法仍是防鼠灭鼠防蜱,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z/9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