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

一、前言

自年和年分别发现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第一个致病基因以来,对疑有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基因检测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发展过程。目前,离子通道病或心肌病的基因检测在国外临床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国内尚未用于临床。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目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基因分析在这类疾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如何?何时需要进行家族成员基因的筛查?如何根据基因筛查结果进行干预和治疗?

先证者致病基因突变的发现,为判断其亲属是否存在致病基因提供了金标准。因此,对家族成员进行特定突变检测,具有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意义。基因检测阴性的家族成员可以排除该疾病,基因检测阳性可以早期诊断尚无临床表现的家族成员,对预防和治疗更有价值。对于无临床表现的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的年龄和意义需根据不同的疾病而定。

对于基因检测推荐原则标识,本共识的推荐类别:I类(推荐)为已发现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及心肌病先证者基因突变,且发现基因检测结果能够影响其治疗策略、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的选择;Ⅱa类(可能有益)为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或预防措施选择无影响,但对于生育咨询有益或者患者要求了解自身遗传基因状况:Ⅱb类(可以考虑)为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或预防措施选择无意义,或者检测基因的范围太广而难以获得阳性结果;Ⅲ类(不推荐)指对可疑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的诊断与评估,其基因检测结果不能够提供任何益处甚至可能有害。所有推荐为C级证据。

专家共识一般建议如下:

1.建议所有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患者及亲属进行遗传咨询,包括临床和/或基因检测的风险、获益和可行性。

2.治疗决策不能只依赖于基因检测结果而应基于全面的临床评估。

3.对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的遗传评估和家族成员管理,包括咨询、基因检测和结果分析,需在有经验的医学中心进行。

二、长QT综合征基因检测

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心脏结果正常,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异常,心律失常发作时多呈典型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易发昏厥和心原性猝死(SCD)。

专家共识建议

1.以下情况推荐进行LQT1-3(KCNQ1、KCNH2、SCN5A)的基因检测:基于病史、家族史及心电图表现(静息12导联心电图和/或运动或儿茶酚胺应激试验)被心脏病专家高度怀疑LQTS的患者;无症状的特发性QT间期延长者,其中青春前期QTc>ms或成人QTc>ms;排除继发性QT间期延长因素,如电解质异常、药物因素、心肌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I类推荐)。

2.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进行LQT1-3基因检测:无症状特发性QT间期延长者,其中青春前期QTc>ms,成人QTs>ms(Ⅱb类推荐)

3.已在先证者发现LQTS致病基因突变者,推荐其家族成员及相关亲属进行该特定突变的检测(I类推荐)。

4.对药物诱发Tdp的先证者应考虑进行基因检测(Ⅱb类推荐)

5.如果LQT1-3突变检测阴性,但有QTc间期延长,应考虑基因再评价,包括重复基因检测或进行其他更多致病基因检测(Ⅱb类推荐)

三、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常伴有晕厥、心跳骤停和SCD,好发年轻人,是心脏结构正常而对儿茶酚胺敏感的遗传性疾病。运动和情感应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为CPVT最典型的特征。通常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激发实验可诱发出典型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专家共识建议

.1.CPVT1型(致病基因RyR2)和CPVT2型(致病基因(ASQ2)的基因检测推荐:基于病史、家族史以及运动或儿茶酚胺应激诱发的心电图阳性表型,具有CPVT临床证据的患者,都推荐进行上述基因检测(I类推荐)

22.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行特定突变检测(I类推荐)。

四四、Brugada综合征(BrS)基因检测

BBrS特征性表现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为有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危险和SCD家族史的遗传性疾病,是年轻人猝死主要原因。

专家共识建议

11.推荐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行特定突变检测(I类推荐)。

22.基于病史、家族史以及心电图表现(静息12导联心电图和/或药物激发实验),临床怀疑BrS的患者行SCN5A基因检测。

33.不推荐孤立的2型或3型Brugada心电图个体进行基因检测(Ⅲ类推荐)。

五五、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CCD)基因检测

孤孤立性进行性CCD不存在心脏以外的表型而且心脏结构正常。心电图表型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静止、窦房结功能不良、窦房传导阻滞以及BrS特征,在单个患者或家族(包括有明确基因异常的家族)成员,上述特征可以单独或合并存在。非孤立性CCD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如房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或心脏以外的其他表型。

专家共识建议

11.在先证者发现CCD致病基因突变后,推荐在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中检测该突变(I类推荐)。

22.对于孤立性CCD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CCD,尤其存在CCD阳性家族史时,基因检测可以考虑作为诊断性评价的一部分(Ⅱb类推荐)。

六六、短QT综合征(SQTS)基因检测

SSQTS的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非常短的QT间期(男;<ms,女;<ms),可伴有尖峰样T波(尤其在胸前导联),易发房颤和SCD且心脏结构正常。

专家共识建议

11.基于病史、家族史以及心电图变现,临床高度怀疑SQTS的患者,可以考虑检测KCNH2、KCNQ1及KCNj2基因(Ⅱb类推荐)。

22.推荐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进行特定突变位点检测(I类推荐)。

七七、房颤基因检测

房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房颤可以导致心衰,引起卒中等血栓和栓塞事件。

专家共识建议

11.具有明确基础心脏病的房颤患者,目前一般不推荐基因突变检测,一般也不推荐对房颤行SNP基因分型(Ⅲ类推荐)。

22.对于年龄小于40岁、存在明显的家族史、没有明确的基因疾病的房颤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收集5~10ml抗凝全血,为其后的DNA分析做准备(Ⅱa类推荐)。

八、肥厚性心肌病(HCM)基因检测

HCM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特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纤维化。多数典型HCM成人患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发新生突变。

专家共识建议

1.推荐MYBPC3、MYH7、TNNI3、TNNT2、TPM1基因检测:基于病史、家族史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心脏科医生已经临床确诊为HCM的患者(I类推荐)。

2.推荐特异性基因突变检测: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应在发现先证者特异性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特异性突变筛查(I类推荐)。

九、致心律失常型心脏病(ACM)/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C)基因检测

ACM为一种进展性遗传性心肌疾病,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主要原因。ACM临床诊断基于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心律失常及心脏结构和/或组织学异常。ACM/ARVC通常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专家共识建议

1.在先证者发现ACM/ARVD致病基因突变后,推荐在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中进行该特定突变检测(I类推荐)。

2.在符合ACM/ARVD国际特别工作组诊断标准的患者中进行选择性或综合性ACM/ARVC基因(DSC2、DSG2、DSP、JUP、PKP2、TMEM43)检测能够获益(Ⅱa类推荐)。

3.符合特别工作组标准的可疑ACM/ARVC患者(1项主要标准或2项次要标准)可以考虑基因检测(Ⅱb类推荐)。

4.符合1项次要标准的患者(国际特别工作组标准)不推荐基因检测(Ⅲ类推荐)。

十、扩张型心肌病(DCM)基因检测

DCM特征性表现为收缩功能障碍和左心室扩大。该DCM是排除了其他因素,由遗传基因异常所致。

专家共识建议

1.伴有典型心脏传导阻滞(一度、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或具有过早SCD家族史的DCM患者,推荐全面或选择性(LMNA和SCN5A)DCM基因检测(I类推荐)。

2.基因检测可能有益于家族性DCM患者明确诊断,识别心律失常和综合表型高风险成员,开展家族成员筛查,帮助制定家族性管理方案(Ⅱa类推荐)。

3.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推荐特定突变检测(I类推荐)。

十一、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基因检测

LVNC是由于胚胎期心内膜肌小梁致密化过程异常终止导致心室发育不良的先天性心肌病,以过多突起的肌小梁和深隐窝为特征,典型表现为左心室心尖部、下壁和侧壁肌小梁增强、增粗。临床表现可以从无症状到严重心衰或心律失常、血栓栓塞。

专家共识建议

1.推荐在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中进行特定突变位点检测(I类推荐)。

2.基于病史、家族史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表型,心脏专家诊断为LVNC的患者,LVNC基因检测可能有益(Ⅱa类推荐)。

十二、限制型心肌病(RCM)基因检测

RCM是由于心室壁僵硬使心腔充盈压升高而导致舒张功能异常的一种心肌病,可分为原发性和浸润性两种类型,均可家族发病。

专家共识建议

1.基于病史、家族史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表型,对于临床疑诊为RCM的患者,RCM基因检测可以考虑(I类推荐)。

3.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特定基因突变筛查可以考虑(Ⅱb类推荐)

十三、院外心脏骤停(OHCA)幸存者基因检测

OHCA最常见与结构性心脏病有关。40岁以上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是主要原因。25%的OHCA是由心脏离子通道异常导致,包括LQTS、CPVT、BrS、SQTS及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对ERS在OHCA中的意义以往认识不足。

专家共识建议

1.筛查OHCA家族成员亚临床高危患者(I类推荐)。

2.对无临床证据支持,可疑存在某种特定的心肌病或离子通道病的不明原因的OHCA幸存者,不推荐常规基因检测(Ⅲ类推荐)。

十四、尸检阴性猝死患者基因检测

尸检阴性猝死患者包括SUDS和SIDS,是指症状出现后1h内猝死而尸检结果不能解释其死因,常见于年轻患者(≤35岁)。

专家共识建议

1.组织样本收集推荐;收集抗凝5~10ml全血、血斑点或冻存心脏、肝脏和脾脏样本,为其后的DNA分析/基因检测做准备(I类推荐)。

2.尸检阴性的SUDS,可以考虑全面的或有针对性的离子通道基因检测(RyR2、KCNQ1、KCNH2和SCN5A),以便发现高危家族成员,尤其是死亡时的情形提示为LQTS或CPVT所致者(Ⅱb类推荐)。

3.一旦发现SUDS致病基因突变,推荐筛查家族成员及其他相关亲属(I类推荐)。

十五、总结

根据目前的认识,基因检测还不能作为疾病的惟一诊断。

由于基因检测结果对临床的决策有影响,因此应该对结果仔细分析和判断。注意存在“意义不明的变异”。

基因检测假阳性率与疾病类型相关。目前不提倡对本专家共识列出的所有疾病进行统一的基因检测方案,基因检测内容应该针对表型有选择性。如果临床诊断存在疑问,应首先推荐患者到相关的专科中心进行临床评估,而不是直接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不能视为独立的检查,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先证者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和专家意见:

2.基因检测的概率及检测前已告知患者基因检测的内在不确定性:

3.重视通过家族史来评价疾病外显率和表达率。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年第1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2.30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z/8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