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双十一”没能为大家奉献什么福利,小编总感觉不是很踏实,于是今天就借“第十三届大连心血管病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CHFS)”的东风,为大家陆续献上各种干货,请大家好好品尝~
作者:刘迪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火遍全国的“双十一”余温还未散尽,11月13日“第十三届大连心血管病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CHFS)”也火热来袭。
这次会议由大连医院、大连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主办,旨在探索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推动诊疗新技术,从而为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为促进人民的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做出贡献。这次会议干货满满,为大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心血管病研究、预防、诊断及治疗新方向。
会议现场火爆
导管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现状与进展
房颤是一种高发疾病,与卒中关系密切。中国房颤患病率男性为1.4%,女性为0.7%,总共约有万人,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万。
杨延宗教授
大连医院杨延宗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方式——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现状及进展。随着里程碑式的发现房颤触发灶分布在肺静脉内,消融治疗、外科治疗均证实肺静脉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触发肺静脉内电活动将诱发房颤,因此肺静脉干预也成为房颤治疗技术的基石。房颤导管消融通过将肺静脉电隔离来有效阻止房颤。
消融治疗房颤成功率显著优于药物,稳定在60%~80%。在不同类型的房颤中,房颤持续时间越长,成功率越低,即阵发性房颤成功率>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较无消融的患者,消融成功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卒中发生率明显下降,预后也得到显著改善。
在年开始更新的AHA/ACC/HRS、ESC等指南中,在各类房颤的治疗中导管消融均被推荐。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更被列为各大指南的Ⅰ类推荐,在年的ESC指南和年的AHA/ACC/HRS指南中还提到遇到阵发性房颤,心率控制无效时,在抗心律失常药(AAD)治疗之前可直接进行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被列为Ⅱa类推荐,房颤伴心衰为导管消融Ⅱb类推荐,导管消融有益于降低心衰伴房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房颤导管消融将更加简便、稳定、安全、高效。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研究的初步结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冠心病的发生升高,心衰流行病学数据也亟待更新。
张健教授
医院的张健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研究的初步结果。这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心衰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将大于18岁的因心衰住院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在年1月~年6月期间共入选家中心参与。与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相比,我国患者患病年龄较低(66±15岁),性别差别不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低,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收缩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研究者还发现,心衰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为非缺血性心肌病,舒张性心衰(HF-PEF)在心衰患者中所占比例为34.7%,射血分数≥45%心衰患者的合并症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我国心衰患者在50~79岁年龄层最多,80~90岁患病率较低。在心衰合并症中,冠心病和高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非缺血性心肌病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促使心衰的最大诱因是感染,达到45.9%。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心衰的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率均低于其他国家。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后显示,患者的年龄均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医院心衰患者住院及1年终点事件中,住院心衰患者死因主要为心衰加重和卒中,1年心衰患者死因则主要为心衰加剧和猝死。
这些数据提示了心衰治疗中需注意和加强的问题,尤其是对心衰患者的入院前治疗应尽快规范化。
欧洲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入院早期管理建议
急性心衰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常常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预后很差。急性心衰最主要的诱因为感染,许多急性心衰患者血压正常或升高,少数低血压,多数患者有明显淤血的症状和体征。
医院的杨杰孚教授对HFA/ESC/EuSEM/SAEM欧洲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入院早期管理建议进行了解读。该管理建议首先强调“最佳治疗时间”,即必须尽早接受合理的治疗。入院前需进行无创监测、给氧治疗、药物治疗等,并快速转移至最近的医疗机构。入院后必须进行心电图、血生化、血浆利钠肽、肌钙蛋白、胸片检测,并尽量避免导尿术。指南中还特别强调了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对于急性心衰出院患者,出院前必须制定康复和预防计划,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杨教授总结了急性心衰的治疗原则及目标:在急性期治疗中需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以改善心衰症状,稳定期治疗则需对病因及诱因治疗避免复发,出院前及长期治疗中则应逆转心脏和血管的重构以改善远期预后。所有患者还必须查脑利钠肽,急性心衰的排除标准为:BNP<pg/ml,NT-proBNP<pg/ml。根据血浆动力学特点决定早期急性心衰药物的选择:容量负荷过重患者的一级用药是利尿剂,在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时使用血管扩张剂(收缩压>mmHg),低血压、低灌注、低心排量时使用正性肌力药。杨老师还提到该建议中不推荐使用阿片类药物。
左束支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医院的郭继鸿教授就有关左束支组织性心肌病的几大问题进行了讲解。
郭继鸿教授
郭教授提到心力衰竭是一个不断加重的全球性问题。30%的心衰C/D级患者在第1年内死亡,60%在5年内死亡。同时心衰也和高再住院率相关,25%全因再住院发生在30天内,50%发生在6个月内,每一次心衰相关住院之后,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心衰相关住院是死亡的强烈预测因素。
郭教授还特别讲解了特发性左束支阻滞和真性左束支阻滞。特发性左束支阻滞是指10%无心血管病因的左束支阻滞,是一种严重的传导障碍,临床发生率约0.5%。传统左束支阻滞诊断标准为:1.QRS时限:≥0.12s;2.QRS形态:V5、V6R波宽大切迹,V1、V2QS或rS形,S波深且宽大;3.继发ST-T改变:QRS波群向上的导联ST段下降,T波倒置,QRS波群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真性左束支阻滞是指左束支完全丧失传导功能,诊断标准为:1.QRS时限:男性≥ms,女性≥ms;2.QRS形态:V1导联呈QS或rS型,aVL导联q波<0.1mV;3.QS顿挫:Ⅰ、aVL、V1、V2、V5、V6导联≥2个导联QRS波出现顿挫。间隔向量的改变是发生真性左束支阻滞的原因。
左束支阻滞的临床认知:1.左束支阻滞容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引起左束支阻滞心肌病;3.CRT治疗有效或显效。左束支阻滞的危害:1.左右室不同步;2.室间隔与左室游离臂不同;3.左室游离臂不同部位不同步;4.左室舒张功能受损。
既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束支阻滞有效或显效,那CRT治疗心衰的进展是什么呢?年CRT被ACC/AHA列为心衰治疗Ⅰ类推荐,有效率为60%~70%,显效为15%。左室多点CRT有效率提高15%~20%,并提高19%的CRT反应率,AdaptiveCRT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年,减少21%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12%CRT反应率;CardiomemsCRT可改善CRT疗效。
(本文为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请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z/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