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5000台手术一个心内科医生的刀前

                            

原创孙健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16年的刀口生活,有惊险,有反思,也有荣耀。

孙健42岁,是一名普通的心内科医生,医龄16年,目前完成超多台手术;他有一个令人艳羡的“绰号”——崇明之光。

是的,一名医生活成了崇明岛乡亲们的骄傲。

手术台上瞬息万变

孙健是上海市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到目前为止,孙健经手的手术早已超过台。每年独立开展各类射频消融手术超例,左心耳封堵术超例。这一手术量在他这个职位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孙健将他能完成这么多台手术绝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前辈们打下的基础。

孙健说:

李毅刚教授从德国将射频消融的技术带回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手术,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医院心内科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名气。当然,对我而言,16年也少不了千锤百炼。

学习做手术的前几年,孙健总会遇到很多以往没有见过的病例。有一年孙健跟随李教授上手术台,术前并没有鉴别出患者属于哪种室速。上了手术台才发现患者是极其罕见的高位间隔室速,这种类型的病例孙健是第一次见,至于手术方式,他脑海一片空白。

“整台手术方式我都看不懂,李教授手术做到一半,出去和患者家属说有可能患者会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必要时要装起搏器,我更是一头雾水。”当时年轻的孙健对于从未见过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疑惑,术中为了不分散李教授的注意力,孙健带着满脑子的疑惑配合完成了手术,术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李教授后才恍然大悟。

那次手术过后,孙健深刻明白手术台上瞬息万变,复杂多变,只有掌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从容应对以后的每场手术。

他开始小心探索,试图找到最扎实的方法。每次术前他都会做大量准备工作,对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进行最全面的熟悉,对心电图进行仔细的鉴别。

遇到可疑的心电图表现,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上级,再三斟酌手术方式。设想各种台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将自己最完美的状态留在手术台上。

他认为,想当好一名术者,首先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电生理手术需要有很强的阅图能力,手术台上看心电图纸的速度比平时快4-8倍,这需要平时的刻意训练。每做完一场手术需要进行复盘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成长的加速剂。

其次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孙健认为,手术台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发生,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和专业技能有关,一旦专业技能扎实,遇到再难的手术也能临危不乱。

3次失败,最终成功

让孙健从工作中获得动力的莫过于手术成功的满足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60岁的房颤患者。

在遇到孙健前,患者做了3次手术,均失败了。年患者因为阵发性室上速去北京找了最有名的专家做手术,结果失败了。这一次手术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3年,一次机会让他认识到法国很有名的电生理专家,内心斗争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尝试进行手术。不幸的是,手术还是失败了。

5年,患者由阵发性室上速转成了房扑,迫不得已他在上海又进行了一次手术,仍以失败告终。

8年,患者病情加重,由房扑转成了持续性房颤,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骤增,对手术失去信心的他选择提前退休。

年,患者再次因为房颤控制差入院,这一次他住进了医院心内科。术前,在李教授的带领下,孙健和同事认真进行鉴别诊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术前讨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术中孙健和同事探查到患者左房后壁有极少见的病灶,只需要在此部位进行消融,患者就能转为窦性心律。手术中,每位手术医生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能治好患者的病。

最终,手术成功了!折磨了患者14年的疾病竟然被治好了!最让孙健感到开心的是这位患者的心态变的更加积极,往后7年坚持随访,病情没有复发。

进入医院心内科的16年间,他见证了国内心内科在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步入正轨,而医院心内科也在李毅刚教授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并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孙健更加坚定了在电生理这条路上深耕。

不为手术而手术,主动劝退患者

现在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孙健觉得很满足,没有过多的干扰,他可以更加投入到手术中,磨练技能,提高科研水平。

前段时间,孙健“劝退”了一名患者。

来住院的是个23岁的女孩,今年考上了教师资格证,本可以很顺利去当一名人民教师,但是半路出现“拦路虎”。女孩体检时心电图提示有预激综合征,这个疾病有可能导致以后发室上速或者房颤,于是她找到了孙健。

孙健安排她进行电生理检查,发现她是预激综合征里非常少见的一种情况,但不需要做射频消融,而且手术会有较大的风险。经过认真评估,孙健决定放弃原来拟定的手术,给女孩办理出院手续。

但这一决定并不能打消女孩的顾虑。孙健给女孩出具了病情证明。病情证明上明确显示她虽有预激综合征,但是完全不会影响身体。

不为做手术而做手术是孙健坚守的原则,“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图个心安。”孙健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仍旧坚守者自己的初心。

颜福庆曾经说:

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动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

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

揭秘“崇明之光”

孙健说:“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我很了解崇明在医疗水平上有很多欠缺,老百姓对医学科普也很渴望。所以我们每年都会自发组织一次义诊。

“参加义诊活动的都是出生在小岛的家乡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些已经是很有建树的企业家。但他们和孙健一样,心系家乡,每次义诊活动从不缺席,这让孙健很感动。

有一年夏天,孙健当天上午要到崇明义诊,下午2点必须赶回上海进行会议报道。因下午的会议对着装有要求,他顶着大热天套上厚厚的西装一路上马不停蹄赶到崇明。当天在一间教室里义诊,没有空调。赶到之后孙健立马放下手中的公文包,开始给老乡做义诊。义诊结束后,中午没顾上吃一口饭,孙健又开车2个小时回上海参会。

司机群体因为经常熬夜、工作强度大,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孙健的“粉丝”里有一群人是崇明的出租车司机,孙健也经常在出租车上被认出来。提到孙健,大家都会说,“你指的是“崇明之光”吗?崇明的出租车司机都认识他,他看病很热情很仔细的。”

去年年底,孙健被聘为副主任医师,这意味着他将面对更多的手术量、更复杂的病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专家简介

孙健

(向上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z/14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