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济往事市一记忆刻在患者心脏上的中国起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paisufa.com/m/
                            

原创宣传及精神文明医院订阅号收录于合集#百年公济3个

医院始建于,

是全国建院较早、规模最大的

综合性百年老院之一,

医院的先驱之一。

一个半世纪多的时光,

医院从外滩科尔贝尔路转角处

一幢仅有35张床位的楼房,

蜕变为坐拥南北两部的

大医院。

在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中,

始终如一的是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信念。

翻开市一发展的长卷,

那些为国为民、敢于担当和

创新的人物和事迹,

一直闪耀着光芒。

温暖公济奔跑年第三季

“市一院史热刷季”火热开启。

触摸院史、回顾院史、感悟院史,

让我们通过《公济往事》专栏,

医院的

独家百年记忆。

从年到年,患者在医院先后接受了22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她的心脏也成为中国心脏起搏器的活历史。

医院心内科有个“伟大的秘密”:他们用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一位普通女性成为“生命冠军”。从年到年,医院先后接受了22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她的心脏也成为中国心脏起搏器的活历史。医患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携手,共同成就了一段医疗佳话。

年10月21日,刚生完第二个孩子4个月,年仅25岁的胡根娣突然昏倒。同年11月,她在医院住院治疗,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医学上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年10月,胡根娣再一次发生晕厥,医院急诊室,在这里遇到了心内科刘忠豫、颜和昌两位医生。由于晕厥频发,胡根娣十余月来只能靠口服麻黄素、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生命,时刻在死亡线上挣扎。尽管医护人员及家属日夜监护,她的阿斯综合征仍是反复发作,险象环生。胡根娣经历了无数次的抢救,有时上个厕所,静脉血液回流进血管,就会马上晕倒。然而,患者无法靠长期静脉滴注药物来维持生命,只有安装起搏器才能给予根本救治。

年11月,出于医院的信任,胡根娣鼓起勇气尝试刚刚研发出来的心脏起搏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胡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忠豫,表示决定冒险试一试心脏起搏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不要说引进国外的心脏起搏器,很多医生甚至没见过真正的心脏起搏器,只能从有限的信息里大概知道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刘忠豫与胡根娣的爱人朱先生商量后,决定放手一搏。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胡根娣长住监护病房。医院调研的复旦大学生物系老师伍于添寻求帮助,提出以最快速度赶制一台小巧的、以电池供电的起搏脉冲发生器以供急救之需。经过众人合作努力,7天后大功告成。硅橡胶包封的体内线圈直径2厘米,厚5毫米;体外线圈直径3厘米,厚1厘米,比以往使用的由闸流管低频感应的体内线圈小了5倍。

年5月10日,胡根娣接受了第一次心脏起搏治疗。手术后,果然起搏效果良好,患者迅即摆脱了点滴,一周后就可以起床活动了。然而好景不长,10天后,突然起搏失效,患者以前的阿斯症状又重新发作。经X光透视发现,电极在心外膜处齐根折断。参与研制的人员知道后心情沮丧,深感愧疚。是一百万次心跳折断?还是电化学腐蚀烂断?当时无暇深究,他们决定摒弃心肌电极这种既不可靠又要开胸的方法,转而试用心内膜起搏的方案。

可是,除了外文文献,谁也未见过心内膜电极,更不知道用何种材料、如何加工。刘忠豫主动挑起试制心内膜导管电极的大任,1个月后,在上海电线三厂与上海工艺一厂(现老凤祥)的协助下,试制成以卷绕的扁不锈钢丝为内芯、以聚乙烯为外套的心内膜导管,与心内膜接触的电极头用白金制成,同时又专门研制了小型高效的体外起搏器与之配合。年5月,医院为胡根娣改行心内膜起搏,终获成功。由于感应式起搏器靠线圈感应起搏,线圈一旦移位就会导致心脏停搏,且由于电极、机器性能不稳定,胡根娣在之后的一年内更换了多个感应式起搏器。但值得一提的是,刘忠豫研制的心内膜起搏电极不仅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支心内膜导管电极,且质量可靠、十分耐用,先后提供给数百患者使用,有的患者整整用了18年。

年11月,胡根娣用上了国产的起搏器。不过,由于国产起搏器性能仍不十分稳定,各种故障还是时有发生。从年11月13日胡根娣使用第一个国产埋藏式起搏器,到年的8年间,因为电极腐蚀、起搏器螺丝生锈、感染、电池提前耗竭等问题,胡根娣一共更换了10台起搏器,她也经历了中国起搏器发展极其艰辛的一段历程。

年后,胡根娣用上了进口的心脏起搏器,这时心脏起搏器性能已经比较稳定,每一台的使用寿命约5至6年。她在年更换的起搏器,一直使用了十年才因电池耗尽,需要更换。但随着起搏器技术越来越完善,胡根娣晕厥的频率也越来越低,近20年来,基本没有再出现过晕厥。

年12月,胡根娣再次回到了医院南部院区,心内科(南)主任汪芳为她做了第34次手术,装上第22个起搏器。胡根娣经历种种磨难,虽因多次安装起搏器,身上手术疤痕累累,但心功能和身体状态良好,一直从事财会工作,年才退休。医院风雨同舟,共同见证了中国起搏事业的发展,成为国内现存的起搏历史最早、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她的心脏浓缩了47年起搏史,而这位上海阿姨也成了“生命冠军”。

原标题:《公济往事②

市一记忆:刻在患者心脏上的中国起搏器发展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z/13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