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美国最新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管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了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的评估和管理指南,从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评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根据年龄、合并症、其他相关因素等对不同人群给予特殊考虑。

以下为该指南的十大要点总结,供大家参考(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1.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是与年龄相关的窦房结组织、周围心房心肌的进行性纤维化,导致窦房结和心房冲动形成、传导异常,因此导致各种心动过缓或相关疾病。

表1.可导致或加重心动过缓或传导异常的常见药物

表2.与心动过缓或传导异常相关的一些临床状况

2.睡眠呼吸障碍和夜间心动过缓均比较常见,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不仅可以降低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对心血管也有获益。若出现夜间心动过缓,应考虑筛查睡眠呼吸暂停,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疑似症状。但夜间心动过缓并不是永久起搏的指征。

3.若心电图上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迹象,将显著增加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和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超声心动图通常是初始筛查结构性心脏病的最合适手段,包括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4.在窦房结功能障碍中,不存在建议进行永久起搏的最低心率或最小间歇时间。在确定是否需要永久起搏时,确定症状和心动过缓之间的时间相关性非常重要。

5.对于不是由可逆或生理原因引起的获得性MobitzⅡ型Ⅱ度、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论症状如何,均建议进行永久起搏。对于其他所有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没有进行性房室传导异常相关的病症情况下,通常只有在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症状时才考虑永久起搏。

6.对于左室射血分数在36%~50%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若符合永久起搏指征,且预计40%以上的时间需要进行心室起搏,为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应优先选择可提供更多生理性心室激动的技术(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而不是右心室起搏。

7.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传导异常较为常见,因此,新指南提出了术后监测和起搏器置入的建议。

8.对于具有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新指南支持并强调共同决策、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医疗的重要性。治疗策略应基于最佳可用证据、患者的治疗目标及意愿。

9.本着共同决策和知情同意/拒绝的原则,即使患者对起搏器具有依赖性,具有决策能力的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拒绝或要求撤回起搏器治疗。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复杂的过程,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zjjs/10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