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时,扑动波的房室传导状态是心房扑动患者心室率快慢和心室节律规整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
心房扑动的FR间期
(1)FR间期固定: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FR间期固定,FR间期一般较窦性心律的PR间期长,正常值为0.26~0.45s。
(2)FR间期不固定: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时,FR间期可不固定,但也可固定。FR间期不固定的常见原因为:
①隐匿传导:房室交界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隐匿性传导或因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导致FR间期长短不一,常出现心房扑动的FR间期F波被跨越;
②文氏型房室传导:F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漏,RR间期呈“渐短突长”规律(图1);
图1心房扑动伴文氏型房室传导心电图
③房室分离:心房扑动时,因干扰或阻滞而造成房室分离,心电图表现为FR间期长短不一,RR间期规则,QRS波群的形态及频率因心室激动起源不同而异,常见于心房扑动与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心律并存时(图2)。
图2心房扑动并单腔心室起搏方式心电图
注:患者,男,67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右室高位间隔部。心电图显示:基础心律为心房扑动,FR间期不等,起搏器自动转换为单腔起搏工作模式
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
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多为偶数。未经治疗的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最常见。以往认为,排除药物影响,超过4:1的房室传导考虑存在房室传导阻滞,但恢复窦性心律后显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因存在房室结隐匿性传导,诊断心房扑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应该慎重。
1: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
(1)常见临床情况
①旁道快速前传:心房扑动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可出现1:1房室传导;
②房室结加速传导:房室结不应期短、房室结加速传导时可出现1:1房室传导,如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时发生;
③F波频率缓慢: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类)转复心房扑动时可出现F波频率减慢,当FF周期大于房室结生理性有效不应期时,F波将保持1:1下传激动心室,反而使心室率加速。
(2)特点
①一般房室结不应期长于心房,过快的房性激动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心室,因此1: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临床少见;
②1: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多见于严重心脏病者,儿童多于成人;
③QRS波群可正常,可合并室内差异传导或显示预激图形;
④1: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因心室率快、节律规整,而且F波常隐藏而不能显现,故易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3)诊断线索
①节律匀齐、心室率过快、症状明显:F波频率一般~次/min,在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时,节律匀齐,心室率一般较其他的心动过速快,且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尤其是心房扑动经旁道前传时);
②心室率与F波的频率一致: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自发性转变而使F波显现时,F波频率(FF间期)与原来的心室率(RR间期)一致,提示原来的心动过速为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图3);
图31: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心电图
注:患者,男,39岁。因“阵发性心慌、头晕、黑矇”入院,曾有心房颤动发作史。心慌时心电图(A图)显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节律规整,RR间期ms,心室率快达次/min,极易误诊为阵发性室上速。心慌终止后心电图(B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2:1,心室率减慢为次/min,FF间期ms,恰好与心慌时RR间期相等,并有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心慌时心电图诊断为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4d后,EnSite标测证实心房扑动,并于右心房峡部射频消融治疗成功
③具有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素:患者有明确的心房病变,或在病程中曾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作,提示具备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素,出现频率快速、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时,心房扑动的可能性较大。
2: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
(1)2: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临床最常见,多见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而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心房扑动。
(2)心室率较快,约次/min。
(3)具有“六相同”特点:F波形态、F波振幅、FF间距、房室传导比例、FR间期、RR间期均相同。
(4)紧靠QRS波群前的F波不一定能下传。Pick认为心房扑动时由于隐匿传导使房室传导时间延长,推测2:1下传的心房扑动,FR间期正常0.26~0.45s,故紧靠QRS波群前的F波难以下传,而更靠前的F波却可以下传。
(5)F波常掩盖或重叠于QRS波群或T波中,不易被识别,易误诊为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F波重叠于QRS波群终末部,使之酷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此时,若在2个QRS波群正中间看到心房波,可应用Bix法则,提示QRS波群内可能隐藏一个心房波。
心房扑动伴房室交替性文氏周期
(1)A型房室交替性文氏周期:上层2:1阻滞,下层文氏阻滞,连续出现3个F波受阻,表现为2:1心房扑动的基础上出现F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漏搏,连续出现3个F波受阻(图4)。
图4心房扑动并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心电图
(2)B型房室交替性文氏周期:上层文氏阻滞,下层2:1阻滞,连续出现2个F波受阻,表现为2:1心房扑动基础上出现F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漏搏,连续出现2个F波受阻。
心房扑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1)心房扑动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理论上,心房扑动时存在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因F波频率快,在房室交界区发生隐匿性传导,可使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正常情况下FR间期可达0.26~0.45s,但不能诊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心房扑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时,隐匿传导造成房室交界区干扰或房室结病变引起病理性不应期延长,两者均可使F波下传受阻,因此,心房扑动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仍存争议。一般认为,房室传导比例>5:1或出现逸搏时,考虑存在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3)心房扑动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慢而规则,心室率<45次/min,FR间期长短不一,QRS波群形态因逸搏起源点不同而各异(图5)。
图5心房扑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
注:患者,男,73岁。胸闷憋气20年,加重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锯齿状扑动波,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40次/min,节律匀齐,QRS波形变化与F波重叠有关,FR间期不等。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6月27日第29卷第12期
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