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现象心脏传导的周期性阻滞探索

文氏现象,又称二度I型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的一种特殊阻滞现象,表现为激动在心脏传导过程中逐搏减慢,直至发生一次完全传导中断的现象。这一周期性变化对理解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相关材料,详细解析文氏现象的定义、产生机制、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01文氏现象与心脏传导阻滞

根据《简明起搏心电图学及图谱》中的相关信息,文氏现象,又称为二度I型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表现为心脏任何部位的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发生一次漏搏。这种现象由Wenckebach在年首次发现,并且可以发生在心脏的各个部位,但最常见于房室交界区。文氏现象的电生理基础可能是递减性传导。文氏现象的产生机制是在一个典型的文氏周期中,由于第2次激动下传时落在第1次激动引起的相对不应期中,导致传导时间延长。随着周期的进行,激动最终会落入有效不应期,从而发生传导阻滞。此后,传导系统经过休息恢复其传导能力,开始新的周期。此外,文氏现象不仅限于心脏的自然节律,起搏器的设置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当心房率超过起搏器设置的上限频率时,起搏器会表现出类似文氏现象的行为,以保持心室起搏频率在设定的上限以下。

文氏现象(VWenckebachphenomenon)是心脏传导阻滞中的一种基本心电现象,亦称“二度I型传导阻滞”,指心脏任何部位的传导速度呈进行性延迟,终不能通过而发生一次漏搏的传导阻滞现象。文氏现象所致的心室或心房电活动呈规律的周期性改变,称为文氏周期。文氏现象由Wenckebach于年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首次发现,可发生于心脏的各个部位,但以房室交界区最为常见。文氏现象的电生理基础可能为递减性传导。在一个典型的文氏周期中,第2次激动下传时落在第1次激动引起的相对不应期中,使第2次激动的传导时间延长,其本身的相对不应期亦相应延后。第3次激动下传时,必然落在第2次激动引起的相对不应期的更早期,最后激动落人有效不应期而发生传导阻滞,一个文氏周期结束。而后,传导系统恢复其传导能力,开始新的周期。起搏器设置了上限频率,当心房率超过上限频率,起搏器会出现类似文氏现象,使心室起搏频率保持在上限频率以下的水平。

02文氏现象及其心电图特征详解

《心电图学教学图谱》一书指出,文氏现象,又称为二度型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中任何部位的传导逐搏减慢,最后发生传导中断的一种电生理现象。这一现象由多个文氏周期构成,每个周期都表现为激动的传导逐渐延缓直至中断。文氏现象可以在不同部位发生,如房室交接区、窦房交接区以及束支内,且各部位的心电图特征有所不同。在房室交接区,文氏现象主要表现为P-R间期的逐搏延长,直至P波下传受阻,QRS波群脱落,从而结束一个文氏周期。这是最常见的文氏现象。在窦房交接区,文氏现象则表现为窦房结的激动向心房传导的时间逐渐延长,最后传导中断,导致P-P间期出现特征性的逐渐缩短,最后突然延长的变化。由于窦房结的激动不能被常规心电图记录,因此诊断主要依据P-P间期的改变特征来推断。在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则更为复杂。直接显示性束支内文氏现象中,QRS波群会呈现正常到不完全性束支阻滞,再到完全性束支阻滞的序列变化。不完全隐匿性和完全隐匿性束支内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也各有不同。此外,文氏现象还可能出现在心房内,表现为P波形态及振幅的周期性改变,但无P-P间期的变化。这种心房内的文氏现象较为少见,其心电图特征包括P波由低逐渐增高变尖,或由高尖逐渐变低。总的来说,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表现为传导的逐渐延缓直至中断。熟悉这些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至关重要。

心脏传导系统中任何部位的传导逐搏减慢,最后发生传导中断的现象称为文氏现象(Wenckebachphenomenon),又称为二度型传导阻滞。文氏现象要求激动来自于同一个起源点。房室交接区的文氏现象又称为二度1型房室阻滞,是最常见的文氏现象。主要表现为P-R间期的逐搏延长,最后P波下传受阻,导致QRS波群脱落面结束一个文氏周期。窦房交接区的文氏现象表现为窦房结的激动向心房传导的时间逐渐延长,最后传导中断,使P-P间期出现特征性的逐渐缩短,最后突然延长的文氏现象。束支内文氏现象心电图表现包括P-P与P-R间期规则固定,以及周期性出现外形基本正常的QRS波群等特征。左来支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心电图则表现为P-P与P-R间期规则固定,以及周期性出现心电轴基本正常的QRS波群等。心房内文氏现象较为少见,其心电图特征包括P波形态不固定,以及P波振幅的周期性改变等。这种现象说明传导阻滞程度逐渐加重,而反文氏现象则说明传导阻滞程度逐渐改善。

03文氏现象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与表现

正如《心脏内科主治医生问》一书中所提到的,文氏现象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表现为传导速度周期性地减慢,最终发生完全传导阻滞。这一现象对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及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文氏现象多发生在交界区,也可出现在其他心脏传导部位,其导致的心室周期变化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此外,文氏现象还有其他不同形式的表现,如心尖现象、Ashman现象、阶梯现象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等相关疾病。

文氏现象(Wenckebachphenomenon)指心脏不同部位的传导速度呈周期性地逐渐减慢而终于发生一次完全传导阻滞的现象。如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即属此种现象。Wenckebach于年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首次发现该种现象。文氏现象是度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心律失常的基本现象之一。以往多指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现在看来,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仅是心电图中一种常见的文氏现象。文氏现象多发生在交界区,也可发生于窦房连接区、心房内、左右束支、左束支分支、异位起搏点与心肌组织之间及预激综合征的旁路内。由文氏现象所致的心室周期(RR或P—P)可呈现特殊的规律性变化,又称文氏周期。文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典型的、不典型的或是逆行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bdfnzym/15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