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术后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TAVR术后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DDD永久型心脏病起搏器植入、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一例

NO.1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75岁

主诉:因反复胸闷5月入院

术前诊疗简介:患者入院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行TAVI术,术后第4日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并植入临时起搏器。

术前诊断: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TAVR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术前检查:

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57mm,左房前后径38mm,EF64%,室间隔厚度13mm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TAVR术后心电图: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间期较术前增宽

TAVR术后第四日心电监护记录: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NO.2

手术策略

CRTVS左束支区域起搏(生理性起搏)VS传统右室心尖起搏或右室间隔起起搏:本病例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扩大,存在左室收缩失同步化,CRT是优先选择,但其价格高昂,左束支区域生理性起搏,可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左室收缩同步,价格上有明显优势,亦为较好的选择。

NO.3

术中操作

穿刺锁骨下或腋静脉,穿两针,置入带止血阀的8F可撕开鞘,经可撕开鞘送入带导丝保护的C鞘,经C鞘送入电极,仅TIP出鞘,整体将鞘和电极在RAO体位下送至三尖瓣隔瓣室侧逆时针整体转鞘和电极,使电极接触到室间隔的右侧面,以2.0/0.5mV起搏,V1导联显示LBBB图形,呈“W”型。

顺时针旋转电极朝向间隔左侧,顺时针旋转电极,同时严密监视多导仪上ECG形态和起搏阻抗,测定TIP阻抗,LV达峰时间84ms,QRSms,提示电极已经接近或已在左束支。

术后影像:

术后心电图:

NO.4

小结与思考

目前已有证据证实主动脉瓣狭窄和传导阻滞相关。已有的解释机制为:首先,传导系统位于主动脉瓣结构的近心端,随着主动脉瓣钙化狭窄及左室功能进行性下降,容易发生钙沉积,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其次,左室后负荷增加可导致左室肥厚及左房压力增加。

TAVR手术人工瓣膜定位释放要求“不上不下”,过高容易堵塞冠脉开口,过低则容易影响心脏传导系统,传导阻滞比外科换瓣发生率稍高,其中自膨式瓣膜高于球囊扩张瓣膜,如果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希氏束和左束支位于右冠窦RCC和无冠窦NCC之间的叶间三角(Interleaflettriangle),该区域较易在TAV释放过程中受到组织损伤。有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和瓣膜植入时都能发生结下传导的损伤,瓣膜植入深度(>6-8mm)与QRS波增宽及预测LBBB发生正相关,部分为短暂的传导阻滞,可能与TAVI手术导致短暂的左室流出道水肿有关,这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不需要太早植入永久起搏器,而新发LBBB的患者亦常合并或后期转变为高度(HAVB)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AVB)。此处,新发LBBB,基线QRS间期/PR间期延长,既往右束支传导阻滞都是TAVR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独立预测因子。

左束支区域由希氏束起搏演变而来的一项新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该技术是将心室起搏电极头端通过右室间隔侧旋转到左室间隔侧,并且起搏可以夺获左室间隔侧左束支区域进而快速激动心室肌,起搏QRS波窄并且可以呈现右束支传导延迟形态,该方法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希氏束起搏相比起搏电极头端固定更稳定、起搏阈值更低、感知振幅更高。

相对比CRT,单根电极即可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左室收缩同步化,已被循证证实亦可有效降低心衰发生率,维持TAVR患者的心脏功能,且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

电极旋进左束支区域深度是手术关键的步骤,如室间隔显著增厚、室间隔纤维化,以及右房明显扩大导致C鞘支撑不足等因素,可能出现电极头端无法旋转到左室间隔侧。此外,当然His部位被TAVR瓣膜挡住了,该操作难度也增加了。术前心脏彩超、心脏MRI,充分评估患者,提高手术效果。

专家介绍:

万发银副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从事心脏起博与电生理诊疗工作,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对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以及起搏器植入(DDD,CRT,CRTD,ICD,左束支区域起博)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房颤特别是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治疗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tslf/11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