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沙龙况九龙做医生就是要爱这一行

从医30年数度病危边服药边救死扶伤

肝硬化、脾脏切除、肝坏死、换肝……经历4次大手术

徘徊在生死边缘,每天都要服用抗排异药物

人生所有的苦痛与创伤,都不能阻挡他实现心中的理想

成长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就是唯一的人生目标。

他是一位妙手仁心、阳光灿烂的医者

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生命长歌”

他就是本期开讲人:况九龙

演讲稿部分截选

做医生就是要爱这一行而干这一行

我其实选择做医生只是当时简单想法的一个结果。我是75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响应时代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到了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上山下乡后我唯一的期望是能回城读书(当时称工农兵大学生)。在那个年代里,知青要想回城读书,要么有个好家庭,走后门;要么在农村表现好,得到贫下中农的推荐。家父是个小职员,母亲是个护士,后门是走不了,所以只有好好接受再教育。庆幸的是后来文革结束,77年恢复高考,也欣慰自己在文革时期没有荒废太多的学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填报志愿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选择医学只是当时的一个简单想法——找个工作,养活自己。(掌声)(笑声)

进入到医学院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基本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要学的课程多、内容广,要记、要背、要看的东西太多,也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用。到了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又面临要学所有临床学科(内、外、妇、儿、五官、皮肤、中医、检验、检查等),心想将来做个医生,就算是大内科或大外科医生,也没有必要学那么多吧。因此,在学校我也是烦过、厌倦过,甚至后悔过,也一直困扰着我。毕竟我们是文革后第一届5年制本科生,是通过恢复高考后走进大学殿堂的佼佼者(当时录取率不到5%),能上大学在当时是一种无比的荣耀,自然是能耐受苦读的。加上当时刚刚恢复高考,重视"分数"又回到校园里,成绩不好是很没有面子的。再说自己不就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来吗,就算暂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也还是能要求自己,先学下去。所以当年读书还是蛮刻苦的,除了把每一门功课教材学好,还必须同时读课外参考书。学习成绩也还不错,记得当时进校后的第一次阶段考试,我就考得全年级第一名(99分),年级办就以红榜张贴在年级宿舍门口,心里乐滋滋的一种满足感。可以说,在大学四年的理论课学习,就是考分坚持着我,还很难谈上对医学的热爱,更谈不上理想、追求、远大目标。

应该说临床生产实习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开始迈进医学大门、爱上这个苦逼而又快乐的职业。第一次进入临床,抱着书本跟着老师看病人,发现书上说的那些,还是真的会发生,发现自己记的、背的、学的知识还真可以用于治病救人。同时也认识到自以为学的多的不能再多的东西其实远远不够用,更发现自己以为在学校里学的足够认真,足够努力其实还远远不能满足行医的需要,还有很多东西不懂,还有很多的书要读、还有很多技术要学。这就是我学完四年医学理论课后进入临床的第一感受----做医生必须吃苦!(掌声)

临床实习的强烈而又直观的感触,吸引、鼓舞、激励和鞭策着我。记得我在外科实习期间,正逢学院实习教学检查,我被抽到做阑尾切除手术,那天运气不错,患者是一位年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旅行结婚路过宜春发病,我从切皮开始到关腹缝合完毕(我做主刀,老师做助手,基本都由我操作),只用了半个小时不到。尽管检查官(我记得是一附院脑外科老师)非常不客气的给我指点了这样那样问题,但最终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让我感到欣慰和满足,体会到一种成就感!那就是医生是可以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给予患者安全的人。(掌声)

当然也有内心折磨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不能很好解决患者病痛时。医生不仅是单单治“病”,而更重要的是治“病人”,不能单看“病”,更是要看“人”。病在不同人就决定了他的异质性。(掌声)

大学毕业有幸留在二附院工作给了我做医生塑造胚子的好机遇。因为是文革后第一届5年制本科生(当时还没有研究生潮),医院有两年没有进大学生(三年制改五年制,断层两年),医院非常重视和赏识我们。各个临床科室都抢着要。应该说今天能够留在二附院工作的人,也都是少数的佼佼者,是医院的后生力量。

在二附院的近4年住院医生历练,加深了我对医学的认知,使我对医学有了莫大的兴趣和喜欢。应该说是给予我做医生启航的强劲驱动力。因为在二附院做住院医生,我可以每天如饥似渴的吸收知识、学习技术、提升自我,尽管工作艰辛(如我第一天报道,第二天就派到呼吸病房值白班,那天接了7位慢阻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新患者,写了7分大病历,到半夜11点半才下班),但感觉自信、快乐。讲个例子,年我轮转到心内科(毕业后第一年第二轮),经管一位70多岁的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房颤患者,由于同时服用已胺碘夫酮和地高辛(当时已胺碘夫酮属新药)导致OT延长,出现了持续了半月之久、反复发作十几次尖端扭转室性心律失常、阿斯综合症。这是江西省第一例乙胺碘夫酮所致QT延长所致尖端扭转心律失常病例,好像全国当时也只有6例,尖端扭转在当时好像也算是新鲜词,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从来也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我就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正巧心血管科姚陆远主任订阅了一份英文版活页杂志(好像是现代心血管疾病进展,一期就一个专题综述),正好新的一期就是尖端扭转专题,我就搬着词典,一句一句的死啃,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上述病例进行分析,还有模有样的学习写了一篇尖端扭转的综述,尽管没有送出去投稿,(当时姚主任帮我修改了,但不敢投),但学习上的成功感受是非常愉悦的、满足的,体会到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三年研究生学习增强了我坚守这个职业的信心。为了提升自己临床能力,年我考入中山医科大学呼吸病临床医学研究生(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那个年代叫临床技能培训,教育部试点)。除了内科临床各科轮训,还要做急诊、出门诊、专业实验室、做临床课题。毕业答辩有临床能力答辩和论文答辩。很巧的是我在心内科轮训时就遇到一位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低钾伴QT延长并发持久的尖端扭转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当时我立马就想到了,首先是坚持心肺复苏并获成功(当时病区主任预计无生还,示意我放弃),后来纠正低钾血症,药物起搏、心脏起搏器植入,成功救治患者(让心内科老师刮目相看)。研究生三年里,还真读了不少书籍,也见识了很多,尤其是临床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研究生学位毕业答辩临床考核,我是学呼吸,就被分到心内科临床思维技能答辩,当时抽到一份还没有确诊的心脏病例,从问诊、体格检查,到分析病例、处置病人,由内科六个专业的大牌教授(当时他们都是全国知名教授)质疑,还真没有被他们问倒,得了个当年临床技能答辩的高分。

就这样,我秉承家训和前辈的嘱托,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二附院,留在了医生这个岗位上,爱上了做医生。我的情商不高,也没有别的本事,改不了行(尽管后来社会出现下海经商潮,我有的同学就改行了)。只想认认真真做事,享受这份职业带来直观的成就感。不去计较负面的影响,尽自己的能力,做到同行认可,病人信任就足矣。(掌声)

几十年的医生生涯,我被医生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也体会到医生高强度,高风险、责任大。一路走来,并不顺利。我经历了两次大难不死:年(研究生毕业后3年)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大出血,当时挽救生命的治疗就是脾切除加食管断流术或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领导、前辈、同事、朋友家人都劝我,要我换岗,到一些清闲岗位工作,想开点、看淡点、悠着点,不要那么执着、不用那么认真。因为当时的医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段的疗效最多让我多活个十年。但我还是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果然十年后(年)我再次大出血,肝功能衰竭,最后逼上肝移植。说心里话,术后的自己都觉得人生一片迷茫。一是能活多久是个未知数(当时预计最多3年);二是身体状十分虚弱(体重只有不到40公斤,刚开始站立都困难),工作能力也受到很大的挑战;三是每天还得服用大量的药物维持生命(抗排异),并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四是深度肝昏迷7-8天,心理状态不好(几乎抑郁了)。本应是以生存为唯一目标,争取多活点时间而已。但就在术后休养不到半年,身体状况还十分虚弱,我毅然的走上工作岗位、走上讲堂、参与社会活动,并且依然如故的忘我工作。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事实是工作充实了我生活,工作使我克服了移植术后许许多多的困难,工作使我重新焕发生命的朝气;工作磨练我的意志,专心的做事,修心养身;工作让我的心灵更踏实和勇敢,工作使我快乐并有成就感;一句话我还真的离不开这个工作岗位。(掌声)

我坚信每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从开始无奈选择医学,到爱上这个岗位,到现在被这个岗位吸引着,实现了干一行爱一行到爱一行去干一行的转变。最大理由就是医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做别人人生的中转站和摆渡的人。享受治好病人的快乐,享受成功帮助别人的喜悦,享受抢救病人的紧张刺激,享受大多数病人和家属对你的尊重、敬佩和爱戴。享受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新遇到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和解决这种苦中求乐的过程。这种激励人生的追求可能比起他任何一个职业显得更加鲜明、更加赤裸裸、更加可见成效。何乐而不为!我想这大概就是医生的魅力所在。也许这就是大多数医生为之而献身的理由吧。(掌声)

觉得不错,请点赞!!!









































哪里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好
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kfbl/3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