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 https://m.39.net/pf/a_9364877.html56名白衣战士集体出舱赴安吉隔离疗养,出发前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携院领导班子欢送大家都市快报讯“欢迎你们出舱!大家辛苦了!”昨天上午9点30分,浙江大医院之江院区门诊大楼前,之江院区隔离病房里的56名白衣战士出舱了!他们坐上开往安吉的大巴,进行为期2周的隔离加疗休养。这56名白衣战士中,有41名浙大一院医护人员,还包括15名增援浙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医院、医院、浙大二院、医院。自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启动以来,作为全省最早的新冠医院,浙大一院承担着浙江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自1月19日接诊杭州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医护人员迅速投入隔离病房,与病毒零距离“战斗”了一个多月。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表示,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抗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同事、同道们已经在病房里战斗了一个多月,看到大家健健康康出来,很高兴。希望大家出舱后,好好隔离,安心休养。”“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你们从年前就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好好过个年。希望这次去安吉,大家好好隔离休养,好好补过一个年。”出发前,浙江省卫健委一级巡视员马伟杭向56名白衣战士表示感谢。“我想好好拥抱团队的每个人”从2月1日进入发热门诊,到2月10日进入之江院区隔离病房,浙大一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刘颖已经工作整一个月了。在发热门诊,刘颖直接面对发热病人,从中筛查出疑似患者。随着疫情防控需要,2月10日,刘颖转战至之江院区隔离疑似病房,2月15日,投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战斗。在隔离病房里,最让刘颖高兴的莫过于患者病情好转。“早上刚刚还听到一个好消息,负责的一个病人已经从ICU转到普通病房了。真心希望这些患者能顺顺利利康复出院,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谈到隔离疗休养结束后最想做什么?刘颖说,希望能早点见到四岁的女儿。“疫情发生以来,女儿一直在河南老家由外公外婆带着,我们一个多月没见了,今天(3月1日)出舱后,我和她视频了一会,女儿说,妈妈在杭州打病毒棒棒的。”徐燕是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护士长,也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批走上战场、走进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之一。1月19日,浙大一院庆春院区接诊杭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感染病科护士长,早已准备随时奔赴“战场”的徐燕随即进入隔离病房。熟悉流程、磨合团队、医护配合,随着1月26日救治工作整体转移至之江院区,徐燕和团队也转战之江院区,负责普通病房病人的护理工作。42天在隔离病房工作,徐燕最开心的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杭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是我护理的第一个病人,知道他康复出院,恢复得很不错,我特别高兴。”出舱后最想做什么?“如果不是戴着口罩,真的很想好好拥抱我们团队的每个人,大家真的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彼此还不能非常近地接触。看着这么多患者治愈出院,想到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有了好的结果,真的很开心。等我们隔离休养回来,如果隔离病房有需要,我随时可以继续入舱!”说到这,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眼角湿润。“谢谢你们前来增援浙大一院”15名浙江医疗增援队成员出舱隔离休养昨天出舱的56名白衣战士中,有15名医护人员是浙江省医疗增援队成员,医院、医院、浙大二院和医院。1月31日,他们临危受命,抗击疫情,在浙大一院诊治新冠肺炎主战场,争分夺秒救治患者。浙大一院党委书记医院同道的增援表示感谢。“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但是技术上,还有工作精神上。你们的无私奉献,代表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和风范。我代表浙大一院感谢你们。”在之江院区ICU,医院ICU陈上仲主治医师总是被团队的凝聚力所感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只要病人有需要,整个团队会立刻调动起来。”有天凌晨,护理团队监测到几位患者的氧饱和度有异常,陈上仲和现场医护团队迅速开展救治,其他医护人员一得到消息,也立刻入舱支援。“在ICU,经常会碰到病情反复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刚出舱又进舱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拼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昨天出舱后,陈上仲打算趁着在安吉疗休养,给身体放一个假,为接下来的临床工作做准备。“如果之后武汉还需要我,我愿意去。”他说。黄益澄是医院感染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这一个月,他每天都要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上午和下午分别查房一次。病房里的病人们给黄益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医院的小汤圆。“小汤圆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个名字寓意着疫情会过去,我们也能很快和家人团圆。每一个病人治愈出院,对我们医生来说都是鼓舞。”朱永泽是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增援浙大一院主要从事检验工作。“所有新冠肺炎病人的生化免疫指标,呼吸道、消化道等标本,都送到我们实验室进行检查,包括核酸检测。几乎所有的检验项目都要做,这和以往的工作不一样。”一天下来,他通常要负责几十份标本的检测。作为省级医疗救治增援队一员,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董樑副主任医师感慨颇多。“新冠肺炎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多变,每个病人情况不同,病情进展也不同,这就需要多学科团队发挥优势。”董樑说。前不久,他遇到一位患者,接班时情况还好,但三小时不到,患者突然胸闷气急,经血气分析,明显的呼吸衰竭症状,立刻将鼻导管的吸氧换成高频吸氧。短时间内病情加重,出现胸闷气急、呼吸衰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会不会是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呼吸困难?作为心内科医生,董樑为患者进行检查后,首先排除了心脏因素,将治疗的重点落在了肺功能检查上。“从CT上看,患者的肺部渗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突然喘不上气来的原因。”之后,董樑和团队医生一起把患者转入ICU进一步救治,目前病情有所好转。“每次看到有患者康复出院心情很激动,能参与这样的救治,身为医生,很自豪。”“抗击疫情,该上就上,该去就去!”医院心内科孙雅逊副主任医师,1月31日增援之江院区,主要任务是在重症监护室监护病人的病情变化,配合医护团队对每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电记录和监护,不错过一位病人、一段数据。2月15日晚,在查阅一位老年患者的心电数据时,孙雅逊和医护团队发现监护数据存在异常,通过数值和影像,判断患者可能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随后经过讨论,治疗团队当机立断为病人开展临时起搏器的植入操作。重症监护室里,没有了光的指导,导管进入的长短没法准确判断,只能凭借简单的导联心电图来判断大致位置,也就意味着可能存在电极不稳定、易脱位等的风险。根据丰富的既往经验和救治医护团队交流,孙雅逊和浙大一院团队医生一起精准判断,反复调整,最终“手术”成功,起搏器安装到位,无脱位发生,手术很成功,患者心功能好转。昨天到安吉后,孙雅逊好好睡了一觉,“隔离休养结束,就要忙着写论文,为申报国自然基金做准备了。”浙大一院还有多名医护人员奋战在隔离病房抗疫一线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介绍,目前,浙大一院还有多名医护人员奋斗在之江院区隔离病房一线,承担着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务。“我们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治愈出院了,现在还有一些危重病人在进行积极治疗,他们中有些人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已经阴性了,治疗的主要是一些原发疾病。像有些病人合并有心脏问题、肾功能衰竭、原发肿瘤等,病情还是比较危重的,我们要坚持到最后,把他们一步步从危重边缘拉回来,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出院。”更让梁廷波书记感动的是,今天这批出舱的医护人员,还个个心系患者。“我们还有10多位医护人员也可以出舱了,但他们选择继续留守,虽然不进隔离病房了,他们主动承担起其他工作,这让我非常感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kfbl/1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