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年,学校组织了第十五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24名教师获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奖,72名教师获教师教学竞赛奖。我们推出“教学竞赛奖”系列,展示获奖教师风采,发挥示范作用。
吴泽璇,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获第九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特等奖。
“教学从来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需要授课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授课技巧、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良好的师生互动。临床教学更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与单纯灌输知识不同,临床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合格、优秀的医生。那么,如何让临床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呢?”
一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教材逻辑,从一个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依次推进,其学习的逻辑前提是已经知道这是个什么病。而临床实践中我们处理临床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并不清楚这是个什么病,我们需要把它准确地诊断出来,才能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临床教学需要兼顾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临床实际问题或某一临床场景导入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在《房室传导阻滞》这一章节,我以图1这个真实的案例导入,学生对于平均心率只有20次会充满好奇,动态心电图让学生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有个初步印象,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病?为何心率会这么慢?其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础是什么?如何诊断?诊断依据是什么?要跟什么疾病鉴别?如何治疗?选择不同治疗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临床接诊一个病人过程中需要在脑子里不断思考琢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个临床病例就能临床问题串联起来,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
图1:三度方式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心律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仅20次
二
立足临床,回归基础
“要当好一名临床医生,需要终生学习,才能根生叶茂。何为根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也。临床教学亦是如此,以《房室传导阻滞》一课为例,学生自己看教材,可能只记住房室传导阻滞分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记住其心电图特点是什么,但是不知道它们的逻辑关系,很容易误以为房室传导阻滞一定是从一度、二度再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情逐渐加重的,这是一种思维定势。而理清心脏的传导系统,理清冲动从心房到心室传导需经过的解剖结构,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才能明白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情严重程度除了与分度有关,还与阻滞部位有关,阻滞部位越低,预后越差(图2)。从临床回归基础,从基础又反哺临床,才能系统地掌握一个疾病,并在课堂上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图2:心脏传导系统
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可发生在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阻滞程度可以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由于不同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不同,阻滞部位越低,逸搏心率越慢。”
三
通俗易懂,医学也可以很灵动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复杂结构、复杂的术语、复杂的病例生理机制都让初入临床的学生心生怯意。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借助教学、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让复杂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以心包填塞为例,讲解心包填塞的病理生理机制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心包填塞除了跟心包积液量有关,还与积液产生速度有关时,我借助了年郑州特大水灾的例子——短时间内强降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在讲解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时,我将心房比作合唱团,指挥是窦房结。正常情况下,合唱团都听指挥的,演奏出来的乐曲就非常和谐悦耳。心房颤动时,肺静脉起源的心房异位触发灶就相当于合唱团里总是抢节拍的几位同学,由于有人抢节拍,抢节拍的同学又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形成子波),最终导致我们演奏的乐曲节奏参差不齐(节律不整)。比如在讲解房颤的抗凝治疗时,我提到华法林以前是老鼠药,老鼠很聪明,如果吃了之后立刻倒地死亡,同伴就会知道这是毒药,绝不再碰。而华法林可以让老鼠出现迟发性出血,最后出血而死。同伴也不会觉得是食物的问题,从而可以实现一窝端。这样来源于的生活的例子一下子让学生记住了华法林这个抗凝药,以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那么如何去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自然而然就可以导入下一个话题的讲解。这些例子有很多,将它们恰当地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学生理解了,才能记住了。”
图3:心包填塞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
回归人文,让医学回归温度
“医学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因此,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也是最科学的人文。在临床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回归人文,传递医学的温度。在讲解《心包填塞》这一章节时,我展示了一个临床病例,患者是在做心脏介入手术的过程中突发心包填塞,已经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术,但回到病房引流量每小时高达ml,如果你是值班医生,你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告诉病人家属这个坏消息?你会如何决策?开胸还是不开胸?我没有告诉学生必须如何处理,我只是展示了我们的处理流程,我们很快跟家属沟通,家属也同意急诊开胸手术,最后病人转危为安。这里面其实每一个环节都很不容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当好一名医生,绝不仅仅是掌握课本的知识,还需要我们树立爱伤观念,有高度的责任感、缜密的临床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果敢的临床决策,以及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临床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医学温度。”
“教学相长,教是最好的学,教学是重整自己知识结构的最好的学习过程。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水从何而来,从基本功来,从不断地学习及知识积累中来,从临床实践中来。医学,应该回归基本功,回归临床,回归人文。临床教学,也应该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中大教务部---
供稿:吴泽璇
编辑:杨宛蓉
初审:陈海华
审核:郝元涛
审定发布:陈省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