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异常。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亦可导致。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激动形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激动形成异常
(1)窦房结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窦性心律不齐。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性折返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激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与房室分离。
(2)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积极寻找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做出相应处理。其治疗包括终止急性发作与预防复发。近年来,非药物治疗尤其是介入性导管消融治疗发展很快,使临床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有症状的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被导管消融根治,不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医药抗心律失常有较长历史,虽然纠正心律失常疗效不如西药,但副作用少并能减轻患者症状,调整机体机能状态,减少或延缓心律失常的发生。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在于提高心室率,缓解症状。对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对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伴心脑供血不足症状,活动受限或曾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可应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对本病有较好疗效,能改善患者症状,且副作用少,对轻中度患者可作首选。
剩余40%未读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