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www.bdfyy999.com/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医生使出“绣花功”
为早产患儿植入“心脏发动机”
本报记者王菁菁
低龄!低体重!近日,吉大二院多学科联动,直面“双低”手术风险,成功完成一例低体重早产患儿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儿为早产儿,出生仅一个多月,出生时体重仅为g。此次心脏起搏器植入难度非常大,为国内罕见病例。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如同为患儿心脏戴上“发动机”,将帮助心脏正常跳动,使其今后能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
孕期不足33周的新生儿小桐(化名)出生后,因呼吸困难进入吉大二院新生儿科。新生儿评分1分钟7分,合并心率慢、皮肤青紫,呼吸窘迫,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跳变得缓慢……如果持续下去,患儿全身脏器供氧都会跟不上,哪怕哭闹或出汗多一点,都可能让孩子处于晕厥、休克等危险境地,严重的还可能大脑缺血、缺氧,甚至心脏停跳,随时有猝死风险。
该院新生儿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儿外科、麻醉科多学科会诊,利用多学科优势,针对该患儿低体重特点(手术时体重为g左右),制订精密细致治疗方案,成功为新生儿小桐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
“新生儿体重低,这对于手术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吉大二院儿科主任张云峰教授说,医生需要在极小的区域,把心脏起搏器电极片固定在薄软如纸的心外膜上,既要缝合牢靠,又要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整个过程堪比在嫩豆腐上绣花,一针一线都要极其精细。且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极少,皮肤组织脆弱,起搏器囊袋制作要求精度极高。
由该院心外科副主任王天策、儿科主任张云峰、儿外科负责人谷野、麻醉科副主任孙旭芳、心内科张春鹏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克服困难,结合多学科技术优势成功完成心外膜电极置入。随后,测试电极的感知、阈值及阻抗指标均良好,根据新生儿生长迅速特点充分预留电极长度,采用针极电刀精细游离组织保障囊袋层次完整。
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针对婴幼儿的心脏起搏器,此次术中选择的是最小的一款常规心脏起搏器,并且能够根据患儿今后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随时进行心率调整。此次吉大二院为低龄、低体重的新生儿成功植入起搏器治疗,刷新了省内低体重患儿植入起搏器手术记录,是我省新生儿管理及起搏器治疗领域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