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为3.30亿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人,意味着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疾病。
临床上高血压药物的品类繁多,那么不同的高血压药物有什么差异呢?
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临床还常用上述不同类药物的复方制剂。
ccb类
ccb类药物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导致血管扩张,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从化学结构上分为二氢吡啶类ccb和非二氢吡啶类ccb。
二氢吡啶类ccb药物的不良反应:踝部水肿,头痛和潮红。临床常使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平片、缓释片、控释片)、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非二氢吡啶类ccb药物的不良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功能抑制。临床常使用的药物有:维拉帕米(平片、缓释片)和地尔硫卓缓释胶囊。
acei类
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acei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和心血管事件预防作用。
acei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咳嗽,血钾升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临床上常见的acei类药物为: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等。
arb类
arb类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arb类药物可以降低有心血管疾病史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此外,还有试验证明arb可以降低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
arb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血钾升高和血管性神经水肿(罕见)。
临床常见的arb类药物为: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奥美沙坦。
利尿剂
利尿剂是通过利钠排尿从而降低血容量负荷以发挥降压作用。目前主要用的是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钾降低,血钠降低和血尿酸升高。
β受体阻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临床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平片、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支气管痉挛和心功能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时应避免突然停药,会发生反跳现象,会出现原有症状加重,常表现为血压反跳升高,伴头痛、焦虑等。
临床调控血压的药物多种多样,最终的目的还是控制血压至正常值。如果目前的用药方案仍不能使血压回到正常值,请即可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
撰??文
贺晓双
编??辑
耳苠丰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