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心飞传家庭贴片式心电图监测在AF诊

精选回顾

房颤危害再出新证据-亚临床房颤进展可增加5倍心衰住院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南中3秒以上长间歇标准是否需要修订?致命的血管“球”——来自新英格兰杂志的病例(附视频)吸入NO治疗心肌梗死,天方夜谭还是石破天惊?多中心回顾研究揭开急性心肌炎的真实临床特征和预后肥厚性心肌病治疗新思路,N乙酰半胱氨酸疗效如何?牙科有创操作会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吗?心电图判断心脏舒张功能,靠谱吗?可逆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也需要ICD植入?关于特发性室颤(IVF)你知道多少?预防对比剂肾脏并发症,碳酸氢钠和半胱氨酸有效吗?合并CKD的心衰患者植入ICD有害无益?真实世界晕厥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究竟有多高?眼见不一定为实!—临床目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实际测算左心房功能预测卒中神奇!起搏器可以治疗高血压了!智能手表检测房颤不再是梦!

irhythmzio贴片式心电监测设备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55岁后终生风险为37%[1]。临床证据提示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在所有卒中患者中近三分之一源于房颤[2-4]。对于大约20%因房颤发生卒中的患者,直到卒中发生时才发现房颤[5]。然而,如果确诊AF,应用抗凝治疗进行一级预防可使卒中绝对风险每年降低2.7%,口服抗凝药物二级预防使卒中绝对风险每年降低8.4%,同时可每年降低死亡绝对风险0.5%[6]。由于很多房颤为无症状房颤,因此,多个专业学会指南建议对AF进行筛查,目前主要手段是随机的脉搏触诊或常规随访期间的心电图(ECG)记录[7,8]。

诊断AF的最新数字技术手段使新型房颤筛查策略颇具潜力。与此同时,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支持完成多中心远程临床试验[9]。现在可以使用大数据来确定研究参与者,可以同时远程获取知情同意,并监测和收集每个入组患者的纵向临床数据。利用这些技术的进步,美国一家大型健康计划组织完成了一项随机数字化标签的临床研究(mSToPS研究),旨在评价使用可穿戴式贴片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确诊房颤的筛查价值。

mSToPS研究包括随机对照及观察性队列研究两部分组成。研究流程如图1。随机对照研究中共入选名患者,随机分为即刻监测组(例)和延迟监测组(例)。即刻监测组在入组时开始使用一种连续自动心电图记录设备(iRhythmZioXT)进行监测,延迟监测组入组4周后开始监测,连续监测时间超过4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见图2。

图1研究流程图

图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在例入选患者中34.5%(例)未佩戴监测贴片,4例在1年时缺少随访资料,最终例患者进行了家庭自行监测,同时根据上述患者特征匹配了例患者,上述患者共同组成了观察性研究的人群。监测组与配对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比较见图3。房颤监测贴片平均佩戴时间11.4天,97.8%的心电图数据可进行分析。

图3家庭监测组与匹配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随机对照研究部分中主要终点:意向性分析显示即刻监测组新发AF比例3.9%(53/),延迟监测组0.9%(12/),绝对差异为3.0%(95%可信区间1.8%-4.1%)。观察性研究中,12个月随访发现例新发AF,例监测组患者有例新发AF(6.7每人年),而匹配组例患者中诊断新发AF81例(2.6每人年),绝对差异为4.1(95%可信区间3.9-4.2),具体见图4。

图4家庭监测组与匹配组初次诊断AF的比例

69例佩戴心电图监测设备检出AF的12例患者(17.4%),经回顾病情后存在AF发作时的相关症状,其他多数AF患者的症状较轻,患者未能及时就诊。通过心电图贴片监测出的AF患者中,3例患者在监测期间为持续AF,其他患者的AF发作具有自限性。平均最长发作AF时间为.5分钟。最长AF持续时间低于5分钟的患者占比7.2%,持续5分钟至6小时的患者占比55%,6-24小时的患者占24.6%,持续超过24小时者占13%。平均AF负荷为0.9%,具体见图5。AF患者检出的平均时间为心电监测设备佩戴后2天。

图5AF负荷分布

总体上,家庭心电监测与患者更高的抗凝治疗比例相关(5.7Vs3.7每人年;绝对差异2.0[95%可信区间1.9-2.2]),在AF患者中,家庭心电监测同样与更高的抗凝治疗比例相关(2.4Vs1.3每人年),在其他AF的相关干预治疗中,家庭心电监测组患者开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及电复律的比例较高,具体见图6。

图6心电监测组与配对组1年随访时的临床治疗手段比较

研究中报告的不良事件:40例患者存在心电贴片相关的皮肤刺激,其中32例无法耐受提前终止监测,2例患者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70例患者监测中发现AF以外的心律失常。5例患者为非持续性室速,22例存在症状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存在显著长间歇或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存在频发早搏。

该研究提示,对于AF高风险人群,与延迟监测相比,使用家庭可穿戴ECG传感器贴片进行即时监测可使4个月后AF诊断率更高。与未监测的对照组相比,进行家庭监测的患者具有更高的AF诊断率,更高的抗凝治疗比例,但同时也增加了1年的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见文末)

专家简介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心房颤动诊疗中心副主任。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医学博士/博士后,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力衰竭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JACC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谷云飞,郑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实用心电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rq/9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