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0日晚开讲啦!
文末扫码进群加入课程
面对数以十万计的中医古方(指有方名的古方),由陶御风、史欣德担任主编编写的《皕一选方治验实录》是中医人的一大福音。
从近10万首方剂中,最终筛选出首古方,其比例约为二百选一,而与之相关的余则治验记录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故将书名定为《皕一选方治验实录》。
本书汇集了经典方的古今治验实录,是中医临床医生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拥有它,就如同跟随古今名医侍诊,书中的一则则经典验案,将有助于领悟方的适应证及其运用心法,大大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
今日小一和大家一起品读书中的古方和经典验案。本文罗列了“栀子豉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
《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目前已断货
**栀子豉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又云:“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云:“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中医病证医案
1.鼻衄(松川世德医案)
2.鼻衄(松川世德医案)
3.下血(松川世德医案)
4.下血(松川世德医案)
5.尿血(俞长荣医案)
6.暑热内郁,抽搐欲吐(俞长荣医案)
7.胸中烦热满闷(赵明锐医案)
8.胸中烦热痞塞(赵明锐医案)
9.不寐(黎庇留医案)
10.不寐心烦(刘渡舟医案)
11.小儿夜啼(聂惠民医案)
8.胸中烦热痞塞(赵明锐医案)
曾遇一名患者,患胸中满闷半年之久,屡用行气降逆、利膈宣肺、陷胸泻心之辈,无明显效验。细审脉证,患者虽以胸满闷痞塞不舒为主症,但伴有心中烦热口燥,以及虚烦不眠、舌红、苔老、脉数等脉症。经反复考虑,似与仲景栀子豉汤证相符,遂改用栀子15g,香豉15g,甘草6g,黄芩10g,枳壳10g。
共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又去芩、枳,再服二剂,而痊愈。由此始悟出仲景栀豉汤证“胸中窒”即指胸中痞塞不通与烦热并见而言。以后凡遇到此种证候大多以栀子豉汤为主,适当加减治之,应手取效。((经方发挥》)
**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疽,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中医病证医案
1.烦躁便秘,腹胀不欲食(王建红医案)
2.腹满便秘(王建红医案)
3.黄疸(范文甫医案)
3.黄疸(范文甫医案)
林右,湿热黄疸,为日已久,根已深,不治必死。死中逃生,勉用峻剂。
豆豉9g,生大黄12g,枳壳9g,海金沙9g,黑山栀9g。
二诊:泻下数次,黄疸稍有减退,乃是好象。
甘草3g,生大黄9g,黑山栀9g,枳壳9g,豆鼓9g,胡连3g,鸡内金9g。
三诊:黄退不少,病有动象。
柏子仁9g,陈皮3g,车前子9g,白芍9g,鸡内金9g,当归9g,茯苓9g,山栀9g,柴胡9g,胡连3g,甘草3g。
按:是案病情迁延,湿热内结,病根深而病势危。故急用《金匮》栀子大黄汤加海金沙,破结泄热,退黄除烦。三诊已瘥,乃用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清热化湿。(《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西医病证医案
1.肝硬化黄疸(邢锡波医案)
2.梗阻性黄疸(聂惠民医案)
1.肝硬化黄疸(邢锡波医案)
曹某,男,42岁,干部。
病史:患早期肝硬化,午后轻度潮热,胃脘痛,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赤涩。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32U。脉弦数,舌苔滑腻而黄。以栀子柏皮汤加舒肝和胃之剂治之。
证属:湿热蕴于肝胆。治宜:清泄湿热。
处方:茵陈15g,桃仁15g,生栀子12g,黄柏10g,甘草3g。
服药3剂,午后潮热不作,小便增多,巩膜及皮肤的黄疸逐渐减轻。后服13剂,巩膜及皮肤和舌苔黄色均已减退。血液检査:黄疸指数已降至3U以下。后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邢锡波医案集》)
**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中医病证医案
1.心中烦懊(刘渡舟医案)
2.黄疸(佚名者医案)
3.产后烦满(刘渡舟医案)
⊙西医病证医案
1.急性黄疸肝炎(萧美珍医案)
2.癔病(萧美珍医案)
3.神经官能症(刘渡舟医案)
4.考前综合征(张文选医案)
5.精神分裂症(萧美珍医案)
3.神经官能症(刘渡舟医案)
曹某,女,72岁,住东城区首体南路。年10月26日初诊。
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定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辦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栀子14g,枳实10g,厚朴15g。
七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七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枳实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刘渡舟临证医案精选》)
**栀子甘草豉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西医病证医案
1.食管烫伤,咽食困难(大塚敬节医案)
2.痔核术后肛门瘙痒,身热虚烦(大塚敬节医案)
3.大叶性肺炎(矢数道明医案)
3.大叶性肺炎(矢数道明医案)
49岁妇女,体温高达40℃,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之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略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
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体温39℃。
因有“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甘草豉汤。服后时余,黏痰排出,奇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鼓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鼓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中医病证医案
1.胃痛(俞长荣医案)
2.心烦悸伴呕(松川世德医案)
⊙西医病证医案
1.病毒性心肌炎,心烦悸呕恶(魏蓬春医案)
1.病毒性心肌炎,心烦悸呕恶(魏蓬春医案)
陈某,男,13岁。年11月5日初诊。
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五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医院西医检査:体温37.8℃,心率次/分,律整,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增大。心电图检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属不同意住院,门诊医生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乙酰辅酶A等治疗三天,症状无改变而来就诊。
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
处方:山栀子10g,淡豆豉15g,淡生姜3片,姜竹茹6g。3剂。
11月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g,怀山药15g。再进2剂。
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复査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蓣饮调理善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史欣德教授古方讲用学习班
开讲啦!
主讲人:史欣德、杜新亮
主题:
1、经方临床运用方法之一——以药测证;
2、经方临床运用方法之二——以味选方;
3、多维度解析寒热相伍类经方。
``````
扫码进群加入课程
扫码入群,满人邀请史老师,杜老师进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