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作者/王江
足迹:温馨的英伦之旅
与温暖的人在一起,彼此才能给对方能量
编者按:《书香女兵》编辑了两期王江先生的游记《温馨的英伦之旅》。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旅游让我们看世界,一个人的眼界越开阔,对自己的判断就越自信,内心能容下的人和事也就越多。”的确,不看世界,何来世界观?见过世面,灵魂相似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懂得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山河万里,尊重你的与众不同。人与人之间,越往前走,越发现要与世界观一致的人,与温暖的人在一起,彼此才能给对方能量,让你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的隆重。应读者要求,今天继续刊登王江先生的游记。
11
在白厅街、唐宁街、白金汉宫观赏游览后,我们穿过特拉法加广场,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前,买了些简单的快餐食品,坐在阶梯上填补饥肠。
稍事休息,打起精神,向座落在爵禄街的伦敦唐人街走去,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找到回家的感觉……
伦敦的唐人街位于伦敦市中心区,距离唐宁街、白金汉宫都不远。长约米的主街上有典型汉风唐韵的亭台楼阁,两头各伫立着一个牌楼,上面写着“伦敦华埠”和“国泰民安”。红红的灯笼、威武的石狮、气派的牌坊、古朴的凉亭,餐馆橱窗里挂着油亮亮的烤鸭,街边商店门前摆放的中国特色小商品,鳞次栉比、目不暇接……身处伦敦唐人街头,满满的中国元素尽收眼底。
为何在外国城市里华人聚居区叫唐人街。据说:盛唐时期,中国不断的对海外扩张,“唐”成了周边邻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明至清,外国人更是将与中国有关的物和事都称之为“唐”,不仅把中国地域称为“大唐之国”,而且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因此,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也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了。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唐人街,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追溯伦敦唐人街多年来的变迁史,犹如纵览一部英国华人的奋斗史。早在年,第一位中国海员乘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来到英国,在东伦敦莱姆豪斯居住下来。1年代初期,一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来到伦敦谋生,就在船厂区落了户。到了20世纪初,聚居于伦敦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主要做华裔水手的生意,并以鸦片烟馆和贫民窟而出名。现在,船厂区已成为唐人街著名的中餐馆和大型超市了。
二战之后,随着中国餐饮和商品在伦敦逐渐受欢迎,以及香港移民的大批涌入,爵禄街一带出现了众多中餐馆和华人商铺,华人势力逐渐形成,开始被英国人视为“唐人街”。但是,此后几十年,伦敦唐人街一直没有正式的行政边界。直到年,伦敦政府正式承认“伦敦华埠”,即唐人街社区。从那之后,伦敦的中国同胞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领地”。
早期远离家乡的华人同胞们,家家都有一部血泪移民史。而近三十年间到英国定居的华人新移民,除了老移民的后代子孙外,一般都不再聚居唐人街了。他们大多是靠投资、靠知识、靠技术在英国的创业移民,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已经渐渐融入了英国社会。
走在伦敦唐人街上,看到华人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内心涌动着无以言表的激动,我默默地祝愿在世界各国、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同胞们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12
离开唐人街,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即“英国国家博物馆”。
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世纪,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齐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
大英博物馆集中收藏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图书珍品,伟大科学家的手稿,人兽石雕,庙宇建筑,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金五首饰,等等,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多年以前,共有多万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之最。
据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各场侵略战争中掠夺得来的,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只展示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实物,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其中,中国的一些极为珍贵的艺术品甚至不敢公开展出。“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可见一斑。
我们自然要去参观中国馆。中国馆里珍藏着2.3万余件宝物,有商周的青铜器,汉唐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各朝代的绘画、刺绣,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文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但是,圆明园、颐和园大量瑰宝,中国西部商周青铜器,敦煌绢画文书、甲骨文等,约有1.37万件名贵文物没有摆出来。
据说博物馆后门有一对若大的石狮也是从中国运来的。听到这些介绍,心里很不是滋味,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耻辱啊……
我特别注意到,在大英博物馆内,许多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看展品,有的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课,趴在地上忙着写写画画,专注的眼神让人感动。原来伦敦的众多博物馆里,非休息日都鼓励组织学生集体免费参观学习,有的历史课就在博物馆里讲授。这种教育方式实在是值得我们的中小学校借鉴。
天色已黄昏,我们结束了匆匆过客式的参观走出大英博物馆,有趣的是博物馆外的街道边上形体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表演者比比皆是,这些后现代的艺术,代表着一部分现代人的艺术思想和精神追求,我想在不久后也会进入大英博物馆……
累了一天,傍晚回到落宿的饭店,在酒店的小酒巴痛痛快快来几杯啤酒,无比惬意……
13
5月28日清晨,我们离开了人们称之为“故事最多的城市”——伦敦,北上返回苏格兰。沿途的几个名胜是不能错过的:牛津大学、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小镇,以及“红魔”曼联队的主场“梦剧场”。
牛津大学是我到英国前就计划好的必去之地。一来它是剑桥大学的“兄长”,早于剑桥大学创立近50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并且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柏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同为世界十大著名学府。二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于该校,听他聊起过在牛津的学习、研究的经历,真的让人艳羡。
伦敦至牛津的高速路比前几天走过的几条高速路宽敞些,有很长一段路是笔直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进入牛津城。
我们从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门口的教堂开始今天的“牛津之行”。人们说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一点不假。这里街区交叉错落,巴士来回穿梭,各种商场店铺林立,甚至还能看到集市的影子。漫步其间,犹如漫步在一座历史悠久的繁华小城镇中。只是在这样的小城镇中,多了一些各种肤色的青年人,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学术气息和书卷香味。
牛津大学的创立本身就是一个壮举。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后两国开战。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全部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便聚集于牛津,从事哲学、宗教学的研究。学者们之所以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自己在牛津的宫殿拿出来作为他们研究场所。就这样,牛津大学诞生了。此后的牛津大学的校园也都建成宫殿式的,非常精美。
作为出版人,我还想说说著名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出版社之一,始创于15世纪末。五百多年来,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过高质量的研究与出版活动,已发展成每年在50多个国家出版多种新书的世界最大的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为庞大的词典为《牛津英语词典》,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大型的、按历史原则编排的英语词典,达20卷之多。年代,牛津大学出版社将《牛津英语词典》的20卷按1:9的比例缩印成一卷。我在当时的王府井外文书店买了一本,足足有十公分厚,送给在北航读书的高中同学的弟弟,他现在已是德国一位著名飞机设计师了。
英国人把牛津当作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念和一种追寻,英国有一句民谚:“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
英国著名文学大师王尔德也曾告诉他一个去剑桥就学的朋友:“恭喜你!剑桥正是我知道的全世界最好的牛津预备学校”。
这也许就是英国人眼中的牛津大学吧……
14
离开牛津城,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斯特拉特福小镇。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英格兰小镇,因为诞生了一个名叫莎士比亚的人物,变得异乎寻常,让我神往……
下车后我们进入小镇主干道亨利街,让我惊诧的是在入口处看到的第一尊雕像不是莎士比亚,而是他笔下剧作中的小丑法尔斯达夫,他单腿站立,顽世不恭的滑稽搞笑样子,让人感觉十分轻松。
莎士比亚的故居位于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这座16世纪的老房子,外墙是泥土颜色,斜坡瓦顶,所以在周围的建筑群中有点显眼。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这座楼上二楼的主卧室。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们漫步到小镇的艾汶河畔班克罗夫特公园时,看到一个米黄色的纪念柱上莎士比亚的青铜像。凝望莎翁雕像,穿着黑色斗篷的他安详的坐在那儿,仿佛世间人生百态、人情世故、浮华喧嚣、尔虞我诈,在他眼前飘然走远,却留一颗恬淡的心……石柱四周还有4个铜雕像,他们都是莎翁名剧中的人物:《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麦克白斯》中的麦克白夫人、《亨利五世》中的皇太子和《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
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莎士比亚,是我青少年时期就膜拜的艺术巨匠。记得上高中时的一个深夜,我翻窗进入当时读书的四川泸州一中图书馆里,寻找外国文学名著,“文革”开始后,这些书成为“封资修的东西”已被束置高阁了。在手电筒光照射下,搜罗了一大摞,其中有两本莎翁的戏剧集,“偷”了出来,带回宿舍悄悄阅读。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和《驯悍记》等经典作品,更是通宵畅读……那是我对英国文学了解和认识的第一步。“如果将来能到英国拜竭莎翁故居”,成为当时及之后的四十多年我追逐的一个梦想……
中午,我坐在莎翁故乡小镇街道边的椅子上喝咖啡,闭上眼睛,任思绪穿越到那个文学奇迹产生的年代
歌德说:“我读到莎翁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歌徳道出了莎翁崇拜者的心声。
莎士比亚23岁离开斯特拉特福小镇到伦敦去“漂”,开始了他作为演员、剧作家和诗人的辉煌生涯。他48岁时,从伦敦回到斯特拉特福小镇,退隐故里。年4月23日,他52岁生日那天辞世,真是“生于斯,死于斯”。
今天,我早年的梦想,圆了……
15
告别了莎士比亚小镇已是黄昏时分,又是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缓缓开进曼切斯特老特拉福德球场诺大的停车场。
足球,在英国人心目中如同身体里的血液。贝克汉姆曾说过:“足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里,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足球是一种信仰,自称“无足球,不英国”。
我觉得,到了英国这个足球强国,不聊聊足球,似乎有点怪怪的。虽然我只是个“伪球迷”,但也迫切希望感受一下英国的足球文化。
我们看了曼联俱乐部和老特拉福德球场介绍。曼联足球俱乐部是年由铁路公司的工人在牛顿希斯工地上成立的。老特拉福德球场建好后,正式启用日是在年2月19日,命名为“曼联”队,老特拉福德球场成为曼联的主场。就在这一天,5万多名观众在球场观看曼联与利物浦的比赛,利物浦最终以4:3赢得比赛。
“老特拉福德”因座落在曼彻斯特郡的斯特雷特福德小镇而得名。球场规模宏大,可容纳75,人,是目前英格兰最大的足球场之一。二战期间,球场被德军轰炸机炸毁,曼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租借“曼城”的主场缅因路球场进行比赛。战后经过重建,曼联才重回到老特拉福德。
我们走近了老特拉福德球场,见到几个穿着曼联队“红魔”服装的小青年,在球场大门前广场上欢娱和互动着,有的小孩在停车场旁的草地上就踢起了足球。是啊,这个老足球场享有“梦剧场”的美誉,也就是孩子们足球之梦开始的地方。
球场门口矗立着一座三位球员的高大雕像,他们是著名的“曼联三杰”乔治·贝斯特、丹尼斯·劳、博比·查尔顿。作为一个伟大的百年球场,她不仅仅承担着各大赛事的重任,更是孕育着博大而精深的足球文化,甚至是一支球队百年来几代人的岁月见证。比如年2月6日,载着曼联球员、球迷及随队记者的英国欧洲航空公司“空速大使”专机,在慕尼黑机场积雪的跑道上,试图第三次试飞起时被撞毁。机上44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当中23人罹难,罹难者包括8名曼联球员及3名职员。球场的外墙上挂着一个用来纪念慕尼黑空难的大钟,指针永远定格在发生空难的那一刻,寄托人们永久的哀思……
此时,耳边仿佛能听到英超联赛时老特拉福德球场看台上球迷们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击鼓声、哨鸣声……
书香女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iqi.com/kfbl/12663.html